设计构思/设计理念/关键词:,建筑-广东,建筑-深圳,建筑-迹·建筑,博物馆,建筑设计,文化建筑△总体鸟瞰效果图©迹·建筑事务所()近日,迹·建筑事务所()和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参加深圳红树林 ...
近日,迹·建筑事务所(TAO)和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AECOM)联合参加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项目国际竞赛,在国内外众多参赛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赢得竞赛,成功中标。 场所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的场地位于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上盖,其下方为不对外开放的城市基础设施,东侧紧邻福田水质净化厂,南侧面向深圳湾与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单一的城市功能让此处成为一座孤岛,其相对消极的城市属性决定了博物馆既需要有引人注目的建筑形式,又能创造多元复合的功能,来串联原本割裂的周边地区,激活此处的城市生活,成为让整个片区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绿色生态系统与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重要一环。 从更大范围来看,红树林博物馆处于福田、南山两个中心区的交汇处,也是深圳规划中的东西向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与南北向山海连廊的交界点。在深圳的城市蓝图中,这里是被鳞次栉比的高楼环抱着的城市中心,同时也是面向珍贵的红树林湿地与广阔的深圳湾风光的观景据点,其介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独一无二的场地气质,也让我们沉思,应如何面对场地并存的原始生态景观与充满未来感的城市景观。 意象 因应场地周边的自然,建筑在形式上受“飞鸟”和“红树”的姿态启发而展开想象,轻质的结构体系结合舒展的屋面形态,以轻盈优雅的姿态落于厚重的上盖平台上,尽量减少新建建筑体量对场地产生的压迫感。远观时,建筑四周被高大的绿树遮蔽,只有飞扬的屋面从树丛上方显露,仿若一群白色飞鸟掠过树梢。 极具动感的形态在原本笨拙呆板的地铁车辆段之上塑造了灵动自然的建筑形式,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在沿滨海大道方向形成独特的流线型视觉体验,也同时打造了朝向南山、福田方向极具识别度的城市轮廓线。 空间 舒展的半拱形屋顶出挑深远,形成了错落丰富的、可遮荫挡雨的檐下灰空间,回应当地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舒适宜人的户外公共空间。 连续的弧形屋面形式秩序中富有变化,结合不同的柱跨,呈现不同的空间尺度与自然采光方式,提供流畅丰富的空间游走体验。同时,大量的弧面可将自然光线柔化,在室内营造沉静柔和的空间效果,并且通过室内智能可控全遮光设施可实现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的多种光环境,以适应不同展品及展陈形式的需要。 高低起伏的大屋檐形成独具特色的框景,将自然和城市引入建筑内部。游走于律动的“画框”背后,人们可远眺东西两侧让人振奋的城市天际线; 而面向大海的方向,建筑被拉长,形成水平向展开的半室外空间,提供了观察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绝佳观景平台,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建构 如同中国传统建筑,基座生长于地面,屋盖架起于空中。我们将服务性空间如仓储库房、设备用房等置于主体建筑一层,被服务空间如展览,办公等设置于二层——即悬浮的屋盖与作为实体的基座之间,在此处,空间自由的展开。 对应三段式的建构概念,建筑一层立面采用装配式GRC幕墙,在视觉上给人以实体感形成累叠(Stereotomic)。屋盖采用钢制弧形壳体结构高高架起,屋面采用视觉上更轻薄的哑光浅色陶瓷砖,成为架构(Tectonic)。而主体建筑的钢结构系统和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共构,柱网与下方一一对应,呈均匀网格排布。平稳的基座、林立的柱阵和漂浮的屋顶,形成了建构逻辑清晰的可生长式空间单元。 在此框架内,平面布局随之呈单元式生长,呈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及可延展性,能够适应博物馆未来可能的展陈方式的变化,并为分期建设及远期拓展提供可能。 城市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博物馆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实现展陈功能的建筑,而是包含了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多样功能的一个体验场所。对于博物馆建筑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其纪念性,更是其城市性。我们理解的红树林博物馆,应该像一个复合的微型城市,呈现出通达、开放、多元、混合的特征。 基地因处于二层平台上方,可达性低。我们重新布局场地,通过连桥、坡道、扶梯等方式,在不同高度与方向上,实现与周边地块的便捷连接,以形成连续的城市空间节点。 设计打破博物馆固有的边界,与城市形成更具渗透性的空间组织方式,我们引入多条公共路径穿过建筑,形成街道式的空间体验。文创、临展、多媒体、餐厅等功能分散布置,且可以独立运营,即使在博物馆常设展览闭馆时,也能为片区提供全时段的城市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文化与自然体验高度复合的城市聚落,将一个原本消极的城市边缘地带转化为具备持久活力与多元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生活目的地。 生态和景观 基地位于城市山海通廊和深圳湾交汇处。景观设计尊重平台的结构条件,构建不同的生态斑块及栖息地,作为越冬候鸟和过境鸟的“驿站”,为生态廊道上的生物们,提供一个可以通行,繁殖,庇护的场所,同时注重生态多样性和创新可持续设计。 按海陆自然生态过渡,基地分为西部生态走廊带、中部城市生态区和东部生态过渡区。设计分别对三个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强化场地生态价值。生态复育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发挥候鸟驿站踏脚石生态功能,南北向连接竹子林山廊和滨海公园带。 通过“弹性生长式”景观与“生长式”建筑群落相互呼应,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下,创造有机多变的生态风貌。 福田水质净化厂的西侧绿地,靠近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作为陆地和海洋的交接,是最佳的户外红树标本互动展示区域。设计将双层地下车库设置在东侧绿地的北侧,释放出宝贵的近海绿地,在这条东部生态过渡带上,通过模拟红树林、近岸伴生红树林到次生红树林的自然过渡,帮助访客了解深圳海岸线自然生长模式。 在主入口东西向的生态廊桥上,设计通过模拟自然海浪在主入口的廊桥上涌动,来呼应场地海陆过渡的空间位置,唤醒人们对大海和红树林栖息地的向往。在博物馆入口,以滨海礁石,与展馆内的红树林展示进行对话。 花海公园既是红树林博物馆的户外延展空间,也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区。设计上,在博物馆周边预留可举办户外展示的草坪区。场地中,依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惯,增设饮水槽,庇护小屋以及授粉墙等,让花海成为动植物的乐园,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下,创造有机多变的生态风貌。 写在最后:当我们再次回到对场地的凝视,快速繁忙的滨海大道与潮汐冲刷的红树林的并置,正是深圳40年建设的一个写照——城市对自然造成的深刻改变,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深圳的过去与未来,这引导我们思索: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而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消费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红树林博物馆?我们相信动人的建筑自有无法仅用理性抵达的力量,我们也非常期待未来当人们想到深圳的时候,不只是林立的高楼与繁华的综合体,也有一群展翅的 “飞鸟”,也有一片葱郁的“红树林”,在快速奔向未来的城市之中,还有一幕让人能够停下来,为之驻足片刻的诗意景象。
建筑事务所(TAO)+AECOM//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项目国际竞赛建筑设计方案设计 |
-
水系水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运河公园-大运河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10个口袋公园街头公园市政绿地改造-某开发
gucc1992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融创顶豪住宅大区景观设计|宅间花园四季植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定制IP全龄儿童乐园-书院文化-融创西城宸阅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九年一贯制学校景观工程|小学初中学校景观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现代简约低碳碳中和应用示范中心|碳中和科
yyw2336917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星空星际主题主题商业街-海洋水元素大区景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互动型科技装置|洞庭生态创新城金茂悦东风
yupeng2341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生态科普休闲儿童乐园-山地儿童公园设计-成
WINT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
宋井文化主题旅游盐文化小镇宋文化主题公园
lanyixier 1人在下·精品·设计资源
0